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化工仪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德国neaspec 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
---具有10nm空间分辨率的纳米级红外光谱仪
。反射式 AFM-针尖照明
。标准光谱分辨率: 6.4/cm-1
。保护的无背景探测技术
。基于优化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
。采集速率: Up to 3 spectra /s
。高性能近场光谱显微优化的探测模块
。可升级光谱分辨率:3.2/cm-1
。适合探测区间:可见,红外(0.5 – 20 µm)
。包括可更换分束器基座
。适用于同步辐射红外光源 NEW
nano-FTIR 光谱与标准FTIR光谱高度吻合
在不使用任何模型矫正的条件下,nano-FTIR获得的近场吸收光谱所体现的分子指纹特征与使用传统FTIR光谱仪获得的分子指纹特征吻合度(如下图),这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研究者可以将nano-FTIR光谱与已经广泛建立的传统FTIR光谱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进行纳米尺度下的材料化学分析。对化学成分的高敏感度与超高的空间分辨率的结合,使得nano-FTIR成为纳米分析的工具。
■ 纳米尺度污染物的化学鉴定
nano-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可以应用到对纳米尺度样品污染物的化学鉴定上。下图显示的Si表面覆盖PMMA薄膜的横截面AFM成像图,其中AFM相位图显示在Si片和PMMA薄膜的界面存在一个100nm尺寸的污染物,但是其化学成分无法从该图像中判断。而使用nano-FTIR在污染物中心获得的红外光谱清晰的揭示出了污染物的化学成分。通过对nano-FTIR获得的吸收谱线与标准FTIR数据库中谱线进行比对,可以确定污染物为PDMS颗粒。
AFM表面形貌图像 (左), 在Si片基体(暗色区域B)与PMMA薄膜(A)之间可以观察到一个小的污染物。机械相位图像中(中),对比度变化证明该污染物的是有别于基体和薄膜的其他物质。将点A和B的nano-FTIR 吸收光谱(右),与标准红外光谱数据库对比, 获得各部分物质的化学成分信息. 每条谱线的采集时间为7min, 光谱分辨率为13 cm-1. ("Nano-FTI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of molecular fingerprints at 20 nm spatial resolution ”,F. Huth, A. Govyadinov, S. Amarie, W. Nuansing, F. Keilmann, R. Hillenbrand,)Nanoletters 12, p. 3973 (2012))
■ 二维材料氮化硼晶体中声子极化激元的研究
范得瓦尔斯晶体是由层与层之间微弱的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薄层晶体,类似石墨块中的石墨烯单原子层。这类晶体具有超导、铁磁性、发光性等等特殊性质。
S.Dai等人利用Neaspec公司的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系统(Nano-FTIR)研究了不同厚度的薄 层氮化硼晶体中的声子极化激元(一种光子与光学声子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极化波的传播现象存在于氮化硼晶体表面,而且极化波的波长随着氮化硼晶体的厚度变化而变化。分析结果还可以得到表面声子极化激元色散特性关系。这些实验数据可以很好的与理论模型相吻合。与石墨烯相比,氮化硼晶体的损失因子要小很多,所以氮化硼晶体中表面声子波传播距离相对较大。
■ 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相位分布情况
I. T.Lucas等人利用Neaspec公司的纳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nano-FTIR)对磷酸铁锂在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的相位分布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根据对不同充放电阶段的正极材料红外吸收光谱的研究,实验结果直接证明,充放电的中间过程部分脱锂的正极材料同时存在磷酸铁锂与磷酸铁两种相位。通过建立三维层析成像的模型建立与分析,由磷酸铁组成的外壳包围由磷酸铁锂组成的核心的“外壳-核心结构”模型解释该实验所得结果。分析表明在脱锂的过程中,核心部分的磷酸铁锂慢慢的变小直至最终消失。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化工仪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相关产品